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急救意识,锻炼急救操作技能,检验各部门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11月4日,市立医院医务处、应急办组织开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急诊科、临床、医技及相关职能科室参加演练,演练由副院长钱震东主持。
演练从急诊科接到120中心电话:附近某化工厂发生一起重大工伤事故,伤员将被分批次送达。接到通知后,急诊预检护士立即启动逐级报告流程。随后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等迅速集结急诊科严阵以待。在总指挥的组织调度下,紧张有序地开展抢救工作。
演练结束后,纪委书记宋周良对此次演练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此次演练各部门训练有素、反应快速,体现了极高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急救水平,检验了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和救治水平,展现出我院急救应急反应体系的规范、有序、完整,同时也指出了演练的不足,提出改进提高的方向。
急诊科是一门涉及多个专业临床独立学科,具有应急性、综合性、风险性和不间断性的特点,在急性病、危重病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承担着重任。加强急诊建设对于提高医院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及时救治患者至关重要。铜陵市立医院急诊科一直以“三大中心”为抓手,从院前急救到专科建设,建立起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协同为导向的“大急诊”体系,努力打造一条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
01目标,是前进的动力
铜陵市立医院急诊科不断提升科室实力,以“三甲”评审标准严格要求,力争三年时间,打造省内一流的急诊急救中心,做到健全院前急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监护病房等二级学科,完成“三大中心”建设,提升卒中、胸痛、创伤、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中毒等为代表的危急重症处置能力,持续优化急救流程,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站式急救”服务,全面提升急诊抢救能力,重点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推动急诊急救水平再上新台阶。
提升措施
01构建急诊医疗体系(EMSS),形成“院前急救+急诊内(外)科+EICU”模式。
02稳定院前急救队伍,将院前急救作为重要的一个学科看待,强化院前急救业务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加强业务学习。
03规范设置急诊内科、急诊外科病房,明确收治病种,参照当前住院病房实施管理,各自成为急诊中心下辖的二级临床学科。
04设置急诊加强监护病房(EICU),一期由急诊内科统一管理,后单独设为急诊中心下辖的二级临床学科。急诊中心依托该平台具备危急重症患者的持续救治能力。
05强化业务培训,规定固定医师外出进修学习,考核合格后上岗。实施周培训制度,切实提升现有人员急救能力。加强各住院病区抽调到急诊的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
06护理能力提升,优化人员配置,培养急诊专业的护理带头人和专科护师,强化专业培训,通过培训全员掌握急诊相关操作技能,能识别并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应急处置。
07持续优化急诊急救流程,依托“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及“创伤中心”等项目建设,缩短急诊急救时间。
02学习,急救能力再提升
为提高科室专业技术能力和实战经验,急诊科不定期组织全科人员大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擂响“优质服务”强劲鼓点。
分期从相关科室派遣科室副主任或高年资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医师到急诊科工作,引进人才等方式,加强急诊中心医师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
科室选派骨干赴外省学习新技术,提升急救技能。加强本部120与普济圩分站急救能力建设,赢在“快速”。
多次开展急救科普知识讲座及实战演示,强基固本,提升服务技能。
03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
急诊优势
地理位置优势,急诊服务范围覆盖全市中心地带。
作为全市唯一拥有属于自己的院前急救队伍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近2年来,本部120急救分站总出车量占主城区出车辆1/3左右;2020设立的普济圩院区急救中心更是扩大了周边地区急救服务范围。
经过改造后的急诊科现有流程布局更规整,更合理。
市立医院急诊科通过加强监督和考核,成立急诊中心,下辖院前急救、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加强监护病房等二级学科,全体人员实行竞聘上岗,通过引入人才,加强急诊中心医师队伍建设,巩固落实病房医师下急诊制度,延长下沉工作时间,逐步落实相关系统建设并与现有工作站、院区急救系统等集成,包括急诊急救信息化系统、零通道诊疗平台等。加强设备投入,包括POCT、急诊腹部B超、床头X机急诊血气分析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