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立医院扫码

    市立医院挂号

  • 互联网扫码

    互联网医院

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微通知:“十年·十事”评选,邀你来→
发布日期:2023-03-23 01:07:52   点击:

十年来

铜陵市立医院

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指引下

紧盯发展目标,认真谋划

未来矢志不渝、拼搏进取

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创造了一个个喜人成果

烙下了一串串闪亮足迹

       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纪念医院移交10周年,鼓舞士气,提振精神,切实增强全体员工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医院党委10月初启动了医院移交10年“十事”素材征集工作,经党群工作例会等形式征求意见并报医院院长办公会、党委会研究,现已初步确定医院移交10年来具有重要意义和一定影响的15件(项)事项,并决定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十年·十事”评选活动。

       砥砺奋进十年路,春华秋实满庭芳。哪些是您心中的市立医院十件大事?速来参与吧!


2022

十年·十事评选

        一、医院整建制移交铜陵市政府管理

       2012年12月31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铜陵市政府签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职工总医院移交铜陵市政府协议书》,原有色职工总医院整建制移交铜陵市政府管理,成为市属公立医院,实行企业化运营;2013年4月更名为铜陵市立医院。医院移交后,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求,深化内部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推动内涵建设,实现了整体移交、平稳过渡、有利发展的目标,成功探索出企业医院移交改制“铜陵模式”。

       二、成功实现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目标

       2014年2月,医院启动创建“三甲”综合医院伟大工程,2014年5月被批准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置,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省市卫健委的帮助指导下,2017年1月25日,批准为“三级甲等医院”。

       三、紧密型医联体改革取得“铜陵经验”

       2018年3月,根据《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试点改革的实施意见》,组建了铜陵市立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立“1+22”组织体系,开展城市紧密型医联体试点改革。坚持“小切口,大动作”,以做实做细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切入点,突出医保支付方式创新和医防融合模式创新,构建具有铜陵特色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医改“铜陵经验”。

       铜陵市立医院紧密型医联体改革工作做法先后被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简报》、国家卫健委《卫生健康工作交流》介绍;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在铜陵召开新闻发布会推介了市立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做法,多家国家级新闻媒体进行报道,2019年底安徽省医改领导小组来铜开展医改调研时对铜陵市立医院紧密型医联体改革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持续推进。

       四、医院综合病房楼及助培基地工程项目建设

       铜陵市立医院综合病房楼及助培基地项目选址位于铜陵市立医院(铜陵市长江西路2999号)院内北侧,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654.76㎡,总建筑面积约为5615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42050㎡,地下面积为14100㎡;新建机动车停车位420个:地上63个,地下357个,非机动车车位530个。建成后医院总用地面积10942.96㎡,新建建筑总占地面积4423.04㎡,建筑密度32.76%,容积率2.41,绿地率31.58%。项目规划建设综合病房楼分主楼及裙楼共15层,其中主楼地上十三层,裙楼地上五层,地下二层。地下二层主要为设备用房、平时车库和战时人防工程等;地上一层至四层为医技科室,五层设为妇产科,其余楼层均按标准化病房进行设计。

       该项目2017年2月市发改委批准立项,由武汉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院进行建筑及规划设计,江西华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总承包,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监理。项目于2020年6月28日开工,2021年12月1日顺利封顶。计划于2022年底完成竣工验收,2023年一季度末逐步开放投入使用。

       五、学科群建设初见成效

       十年来,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消化内科、神经内科、骨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中医科、泌尿外科先后被评为市重点学科、重点培育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中被评为三级达标单位;心血管亚专科建设成效显著,内分泌等学科建设不断强化。

       六、“尘肺病CT诊断标准的研究”开创国内先河

       “尘肺病CT诊断标准的研究”项目结题并通过安徽省科技厅鉴定验收,研究成果将为国家制定尘肺病CT诊断标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项目组有望参与国家尘肺病CT诊断标准的制定,现已申报安徽省科技奖。

       七、成为安徽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及安徽省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双基地”

       医院2010年3月获安徽省卫生厅批准“安徽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2011年4月开始招生开展培训工作,2011年--2021年共培养基层全科医生147人,城市全科医生28人,共计175人;招生完成率100%,结业合格率99.43%。2017年5月获批“安徽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2017年8月开始招生开展培训工作,2017年--2022年共完成招生培训135人,招生完成率84.38%;结业通过54人,结业首考通过率94.74%。2020年12月助培基地完成改造,基地教学及相关工作不断完善,医院“双基地”教学培训管理规范,成绩显著,受到省市主管部门好评,一次性通过省卫健委验收。

       八、普济圩医院整建制移交

       2020年7月1日,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普济圩农场医院所属资产、人员等整体移交铜陵市立医院管理。普济圩医院移交后,医院将其定位为普济圩院区,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普济圩院区江北区域桥头堡的作用,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服务范围逐步扩大。2022年3月普济圩院区成为安徽省第一家“黄码医院”,为封控区管控区及隔离点的病人提供医疗保障。

       九、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智慧化服务,预约服务范围扩大至挂号、检验、检查等环节;通过网络安全三级等保测评,电子病历达到国家四级标准;成为铜陵市首家互联网医院;通过了互联互通省级符合性测试,为医院“三甲”复评创造条件。

       十、认真组织实施疫情防控工作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医院组织实施新冠疫情抗疫防控工作,先后支援了武汉、上海、北京、阜阳、黄山、六安等地,共计抽调核酸采样、院感防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人员1100余人次;强化预检分诊,严格把握入口关;全面开展培训,3年共开展了疫情培训42场次,演练29次;改建发热门诊、新建方舱CT及PCR实验室;先后建立黄码发热门诊、黄码医院,黄码急诊、黄码病区,每个模块建立专属的工作模式,工作制度。

       石城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事业部配合区政府各项疫情防控工作,承担了大量医学监测、疫苗接种及社区防控、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为铜陵地区疫情防控作出较大贡献。

       十一、医院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提炼形成医院精神、医院宗旨、院训等文化理念,创作了《市立医院颂》《市立医院医者规》等文化精品,微信公众号专栏“书香满院”发表作品225篇。

       十二、与皖南医学院的战略合作,成为“皖南医学院附属铜陵医院”

       2021年7月铜陵市立医院签约成为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2022年1月,与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弋矶山医院)签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合作协议》。通过战略合作,强化短板科室建设,提升优势科室科研、医疗及运营能力,切实提升铜陵市立医院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创建附属医院同质化管理模式;优化双向转诊渠道,对铜陵地区无法解决的危急重症患者有序上转,落实分级诊疗,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提升区域内就诊率;打造铜陵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提升市立医院医、教、研和运营管理水平。

       构建科室联合体(科联体)、派驻首席医疗专家及科室托管三种合作方式正在推进;合作实施医院人才“杰青工程”培养计划,通过“导师带徒”,为医院培养具有优良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技术骨干。

       十三、医院改革建设发展获得省级表彰

       加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2016年医院党委被授予“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7年医院被省人社厅、卫计委评为“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受到省文明委“省文明单位”表彰。

       十四、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得到好评

       积极开展改善服务行动计划,2019年医院国家卫健委荣获       “2019年度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2021年医院被评为“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医院”;2020年11月,铜陵市立医院绿马甲健康服务团队荣获“人文品牌团队”称号。

       十五、品管圈项目大赛获奖

       2019年11月,医院医学装备科的“安新圈”项目荣获“第七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三等奖。

       评选“十年·十事”评选活动,由医院各党总支、党支部采用周会、党日活动、党员大会等形式学习宣传“十年·十事”评选材料,组织参与评选活动职工人数不得低于90%。

       选票由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集中报送,截止日期为2022年11月25日。

Copyright © 2022 铜陵市立医院 All right reserved. 皖ICP备14003077号      皖公网安备34070502000102